香港巴士歷史

當大家看見九龍巴士1933有限公司,千萬不要以為九巴是從1933年開始。同樣地也不要以為中華巴士一開始便在港島區服務。

香港的巴士故事,要從1920年代開始說起。

  • 1920年代以前

    1920年之前

    在1920年代以前,市民可以乘搭電車來往港島北岸各處,但在對岸的九龍並沒有電車,富裕人家當然可以坐人力車代步,但一般市民只能安步當車,於是造就了在九龍經營公共巴士的市場空間。

    1920年代九龍天星碼頭
  • 1921

    一切從九龍開始

    「九龍汽車公司」是最早期成立的巴士公司,在 1921 年 11 月 26 日由雷亮、雷瑞德、譚煥堂、伍時暢等創辦,最初提供來往尖沙咀及深水埗的巴士服務,亦提供彌敦道至紅磡的服務,最初只有 9 輛 Ford Model T 行走。

    九巴 Leyland Lions 1929
  • 1923

    啟德客車公司成立

    作為「啟德濱」(Kai Tack Bund) 的發展商,「啟德營業有限公司」(The Kai Tack Land Investment Company, Limited) 於1923年投資成立啟德客車公司(The Kai Tack Motor Bus Company, Limited),為「啟德濱」居民提供來往九龍各地(尖沙咀、油蔴地、土瓜灣及紅磡等)的巴士服務,最初期擁有20輛巴士。

    圖片:Alexander Dennis

    其後公司於1926年因「啟德營業有限公司」放棄「啟德濱」發展計劃,公司於是改組成啟德客車有限公司(Kai Tack Motor Bus Company (1926), Limited)。

    1929年1月,啟德客車公司被香港電車有限公司收購。

  • 1924

    中華汽車公司成立

    1924年,以商人顏成坤為首的華商成立中華汽車公司,首部巴士是Thornycroft Bodicea,當時中華巴士也行走尖沙咀到深水埗的路線,初期擁有約15輛巴士。

    中巴 Leyland Lion 1926年
  • 1925

    20年代百花齊放

    這個時期香港的巴士公司自由競爭,存在著多家小型營辦商,香港島則有香港電車公司、大酒店及香港仔街坊會分別經營多條路線。新界亦有巴士行駛,主要以貨車改裝成,規模亦相較港九各間巴士公司為小。

    1925年有多間巴士公司成立,包括有長美巴士公司,專門行走元朗至上水間之南興巴士公司,及只在週日接載乘客到海灘之泉興巴士公司。

     
  • 1933

    專營權的誕生

    1930年代,香港政府為了更有效管理巴士業務,於是實施「地區專利」制度,劃出香港島及九龍新界兩個地域招標,每個地域由一家巴士公司專營,部份盈利要上繳專利稅予政府。

    1933年4月,港府將港島巴士的專營權交給中巴,九龍及新界的專營權交給九巴。多家小型巴士公司經過合併改組後,「九龍汽車(1933)有限公司」及「中華汽車有限公司」便相繼成立,接手維港兩岸的公共巴士服務。

    1930s Connaught Road Central
    1930年代中環干諾道中

    九巴和中巴也成為了往後六十年,香港公共巴士業務的表表者。

  • 1949

    開啟雙層巴士時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量新移民從內地湧來香港,人口暴增,交通需求與日俱增,巴士服務供不應求,九巴決定購買雙層巴士予以應付。

    第一輛雙層巴士Daimler CVG5於1949年4月投入服務。政府為了讓雙層巴士在路面行駛,特別把主要街道上的樹木修剪及提升店舖招牌至離地4.8米高。

    自1950年代起,巴士網絡隨著新發展區而伸展,路線和車輛以幾何級數增加,柴灣、觀塘、荃灣等地相繼有巴士行走。

     
  • 1963

    雙層巴士開到香港島

    縱使九龍區自1950年代已開始有雙層巴士,但由於香港島的道路狹窄曲折,雙層巴士一直未能於香港島行駛。

    一直到1963年1月,一部Dennis Loline III 雙層巴士才打破限制,試行香港島區。

    當香港島成功試行走雙層巴士後,中巴亦開始便大量購置雙層巴士 ,其中Daimlar Fleetline DMS 及 Guy Arab 更是中巴的代表。

    CMB Daimlar Fleetline DMS XF53
    中巴 Daimlar Fleetline DMS XF53,後方為更換了 Alexander 車身的 Guy Arab
  • 1971

    一人控制一輛巴士

    一直以來,每輛巴士除了司機外,還有售票員和守閘員。踏入七十年代,為了節省成本,精簡運作,一人控制(One-Man-Operated,OMO)的概念誕生,將巴士帶進一個全新的時代。

    OMO全車祇由一位司機操作,不設售票員,乘客上車後自行把車資投進錢箱裡,不設找贖。中巴於1971年率先試行OMO。

    但不少巴士因設計所限,難以採用OMO,兩巴祇能循步漸進,把舊型巴士逐步改裝,遷移車門,讓乘客在最接近司機位處上車入錢。九巴更須經歷「一人駕車一人售票」(One-Condictor-Operation,OCO)的過渡期,直至1983年,一人控制才能全面實行。

    因為實行一人控制,巴士司機負上更多責任,九巴亦於1980年代初將巴士司機正名為「巴士車長」,以示為一車之長。

  • 1972

    隧巴打破壟斷

    海底隧道於1972年8月2日開幕,8月5日通車,香港九龍兩地從此貫通。

    九巴和中巴隨即於8月5日開始聯營過海隧巴,首三條過海路線如下:
    – 101 堅尼地城 – 觀塘(裕民坊)
    – 102 筲箕灣 – 荔枝角(橋底)
    – 103 蒲飛路 – 九龍塘(橫頭磡)

    自此,港九兩地都有九巴和中巴行駛,自1933年起實施的「地區專利」制度已名存實亡 。

  • 1973

    後置引擎珍寶巴士

    1960年代之前的巴士大部份是前置引擎,半駕駛艙(Half-cab)的設計,載客量有限。巴士設計推陳出新,後置引擎巴士於1970年代引進香港,令車廂更寬敞,司機也不須日夕和引擎噪音熱氣相伴。

    1973年,中巴購買了Daimler Fleetline,並率先採用三加二座位設計,使載客量大增,地台也較傳統型號為低,易於上落。

    中巴亦以「Jump on CMB Jumbo」為宣傳口號,於是高容量的「珍寶巴士」深入民心,三加二座位亦成了是這時期的巴士標準。

  • 1973

    新大嶼山巴士成立

    九巴於1960年4月22日在大嶼山開辦第一條巴士路線1號,最初由兩部巴士往來梅窩及長沙,並隨着道路的延展而伸延至水口及石壁。

    不過由於大嶼山相當偏僻,平日需求不多,假日則由於有大量市民往來大嶼山郊遊,導致有大量白牌車行走,對九巴1號線造成嚴重競爭,因此九巴1號線出現嚴重虧蝕,該路線於1965年11月1日起停止服務。

    及後,大嶼山居民自行組織巴士公司去維持島上的巴士服務,包括有由鄉事會及茶園合作的「聯德巴士」,寶蓮寺成立的「昂平巴士」及往來大澳的「大澳巴士」。

    因競爭激烈,三間巴士公司都出現虧蝕,於是在政府安排下,三間公司於1973年合併成「新大嶼山巴士(1973)有限公司」。

    新大嶼山巴士於1992年1月被冠忠巴士集團以4000萬港元全面收購。

  • 1975

    豪華巴士

    197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形成了中產階層,巴士公司開始不只提供大眾化的巴士服務,也開辦收費稍昂而高質素的「豪華巴士」,行走高尚住宅區,及以旅客為對象的機場巴士。

    1975年九巴購買了一百輛Albion VIKING EVK55CL 豪華巴士,行走多條200系列的巴士線及創辦啟德機場巴士服務。

    中巴也在1978年引入MCW Metrobus雙層巴士,配置高背座椅,行走中環至赤柱及舂坎角的260及262路線。

  • 1979

    「城巴」開始提供巴士服務

    前中華汽車公司交通經理李日新(Lyndon Rees)於1977年創辦「Passenger Transport Services (Asia) Limited」,在香港提供公共交通管理顧問服務。

    後至1979年,該公司以城巴Citybus名稱開始非專營巴士服務,營辦香港船塢員工接送車服務。當時以一部Volvo Ailsa VI開始營運。

    Passenger Transport Services (Asia)於1983年改稱為「城巴有限公司」。

  • 1981

    超級雙層巴士

    香港人口於1970年代持續膨漲,雖然地下鐵路和電氣化火車相繼於一九八○年代初期通車,但新市鎮不斷發展,不斷增長的人口對巴士的需求依舊有增無減。巴士公司急需更大型的車輛去應付,於是積極尋覓新型號。

    終於在1981年5月,車長12米的三軸MCW Metrobus超級雙層巴士來港了。全車可載客160多人,比傳統兩軸雙層巴士的載客量高出45%。三軸巴士對紓緩多條路線的需求甚為有效,由1980年代中起,九巴及中巴訂購新車都以三軸巴士為主。

  • 1982

    特快路線

    一九八○年代,高速公路陸續通車,巴士公司為了加快疏導乘客,提高與鐵路的競爭力,開辦多條新市鎮往市中心,行經高速公路的新線。

    1982年起,九巴經營一系列「X」線,行走東九龍走廊、吐露港公路、荃灣路等幹線公路,中巴則在1984年開辦700系列的東區走廊特快路線,連接東區及中環。

  • 1990

    流動冷氣機

    隨著科技進步及市民要求日漸提高,九巴於1970年代中開始研究冷氣巴士。1980年,全球首兩輛雙層冷氣巴士率先投入香港行走,它們分別是Dennis Jubilant 及Leyland Victory MkII,然而技術未成熟,試驗並未成功。

    1987年,九巴引進豐田24座中型巴士,開始經營空調巴士路線。

    直至1988年,九巴成功引入Leyland Olympian 11米空調巴士。

  • 1993

    Network 26 新里程

    港府鑑於中巴服務未如理想,於1992年決定將中巴部份路線,為數共26條公開競投,最後由「城巴有限公司」奪得,打破了中巴在港島專營的局面。

    1993年9月1日起,城巴開始經營港島26條巴士線,香港的巴士首次出現面對面的直接競爭。城巴陸續開辦新線,市場佔有率不斷上升,再於1995年9月接管中巴另外14條路線,與中巴漸成均勢 。

  • 1996

    低地台新世代

    九十年代市民意識到傷健平等,在政府推動下,方便殘疾、老弱乘客上落的低地台巴士引進香港。1996年,首批有輪椅斜板、地台可調高調低的Dennis Dart SLF單層「易搭巴士」成功推出。

    1997年底,全球首輛雙層低地台巴士Dennis Trident投入服務,低地台巴士成為廿一世紀香港以至全世界巴士的新標準。

    巴士已經由過去重量演變為重質,除車隊陸續空調化外,三加二座位的擠迫設計已不合時宜,取而代之的是寬敞舒適的二加二座位。

  • 1997

    青嶼西隧帶來新領域

    1997年5月,青嶼幹線通車,以往偏處一隅的大嶼山和市區連為一體。配合新機場及東涌新市鎮的發展,北大嶼山巴士線首次以分組招標的形式公開競投,規定採用全空調車隊,成為今後批出巴士線專營權的新模式,競爭和服務質素是重要的考慮因素。

    機場/北大嶼山至九龍/香港島專營權由城巴取得,而至新界區專營權則由另一家新經營者──九巴全資附屬的「龍運巴士有限公司」獲得。龍運成為了香港第四家專營巴士公司。

    西區海底隧道通車,西隧巴士網絡首次以一公司一線,非聯營模式運作,除由原紅隧線105及114演變成的904/905及914外,其餘路線均由中巴、九巴、城巴各自經營,其中新界西北直通港島的隧巴線,成功地搶走不少巴士轉乘鐵路的乘客。

  • 1998

    改朝換代「新」一步

    1998年3月,由於中巴服務未能合乎公眾要求,政府決定終止中巴的專營權,大部份路線公開競投,結果由「新世界第一巴士服務有限公司」由9月起接手經營,具65年歷史的中巴從此退出專利巴士業務。

    新巴一成立即大張旗鼓,購買大量全新低地台巴士、改革管理制度和員工福利,提供高質素巴士服務,成功使公眾對中巴過去惡劣的印象一掃而空。新巴和城巴在香港島上正面交鋒,為了鞏固市場地位,不惜大量加開新線和加派車輛搶客,卻換來交通擠塞加劇的後果。

     
  • 1999

    Stagecoach收購城巴

    1999年1月,英國上市的公共交通集團Stagecoach Holdings plc提出全面收購城巴,涉資近二十三億元。

    時任Stagecoach主席Brian Souter指出,集團可藉收購城巴擴展國際巴士業務,並鞏固集團中港兩地的運輸業務。而城巴的專利權可令公司更具增長潛力,而城巴在國內的生意,有利Stagecoach在中國進一步發展。

  • 2003

    城巴新巴殊途同歸

    新巴、城巴直接競爭帶來前所未見的巴士過多、浪費資源等問題,政府開始意識到這帶來擠塞、污染等社會成本。

    踏入二千年,政府開始採取多項補救措施,包括減少巴士停站次數、限制開辦新路線、研究設立轉車站、八達通轉車等設施,使資源更充份運用。政府又為避免壟斷,決定開放新界新市鎮及九龍新發展區的巴士線公開競投。

    2003年6月,新巴母公司周大褔企業有限公司旗下之 Delta Pearl Limited 從 Stagecoach Group 手上收購城巴。令分裂十年的香港島巴士服務,再次回歸於單一財團手上。

  • 2012

    最後的熱狗

    雙層空調巴士自1988年成功試驗並開始引入,一直到2012年5月香港專營巴士正式全空調化。

    於2012年5月8日,最後一班九巴16號線非空調「熱狗」巴士由旺角­柏景灣開出,抵達藍田廣田邨總站後,象徵香港專營巴士正式進入了全空調巴士的時代。

  • 2014

    加大碼雙層巴士

    2+2及預留輪椅空間使巴士減去不少載客量,巴士公司不斷尋找解決方法去彌補以應付需求。其中增加巴士長度是解決問題的不二之選。

    在2014年6年,巴士公司引入ADL Enviro500 與 Volvo B9TL 12.8米超長陣雙層巴士,巴士於上下層合共增力加8個座位。在下層車廂空間增大,令企位總數亦有所增加。

    時任九巴高級經理(維修行政)伍權燿先生指:「12.8米長巴士因在轉向動力及輪胎系統方面都有所加強,所以即使車身較長,乘客量有所增加,對巴士的動力和攀爬力都沒有影響;12.8米長巴士轉彎時所做出的迴旋半徑,相約於現有的12米巴士,具備高準繩及靈活度。」

    九巴/龍運/城巴/新巴 四間巴士公司隨後亦開始大量引入12.8米巴士,以行走高載客量路線。

  • 2016

    最後一班中華巴士

    在香港經營65載專營巴士業務的中華汽車有限公司(中巴),在1998年最後一次競投路線失敗後,於1998年8月31日後終結了其公共巴士專營權。

    其後,中巴仍然保留著的一支小型的巴士車隊用作經營一條別具象徵意義的商場免費穿梭路線:在星期一至六的午膳時段行走來往北角港運城(成坤廣場)及北角政府總部,由一些前中巴顧員擔任兼職司機。

    由於政府環保條例所限,中巴最後的Marshall車身Dennis Dart及捷聯車身Volvo B6LE需於2015年內退役,中巴隨後亦決定退出該業務。

    自2016年7月1日起,中巴再沒有經營巴士服務,結束其自1924年起在香港巴士業界九十一年的風雲歲月。

    最後一班中華巴士離開柴灣車廠
    最後一班中華巴士離開柴灣車廠
  • 2020

    國際投資財團收購新巴及城巴

    2020年8月,COVID-19肆虐全球,市民出行活動陷於停頓,嚴重影響巴士公司營收。

    此時,由 Templewater Bravo Holdings Limited 牽頭的國際財團,聯同營運夥伴 Ascendal Group Limited 和漢思能源有限公司,從新創建集團手上購入新世界第一巴士服務有限公司及城巴有限公司的全部權益,總作價為 32 億港元。

    新財團將原有新巴城巴控股公司「新創建交通 (NWS Transport Service Limited)」 更名為「匯達交通 (Bravo Transport Service Limited)」,推出全新企業識別,並計劃合併新巴城巴兩間公司業務。

    Bravo Transport new corporate identity
    匯達交通新企業識別
- Advertisment -

更多巴士歷史文章